(1)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行业兴起到2004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纪业务,同时逐步扩大了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和投资银行的IPO承销业务。
经纪业务风险:由于当时的市场监管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证券经纪业务中存在较大的客户资金被挪用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客户资金与证券公司自有资金没有严格隔离,导致客户资金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投行业务:投行业务主要以承揽为主,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自营业务:股票自营业务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投资决策”、“风险计量”和“风险监测”等概念,业务操作相对粗放,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
(2)第二阶段(2005~2012年)
这一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推动了证券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延伸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提高了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
监管制度:通过制定风控指标、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制度,确立了证券公司风险容忍度和主要业务的风控措施,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业务创新:随着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证券公司开始探索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丰富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作为风险评估的补充手段,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证券公司应对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
(3)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全面风险管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出台,引导证券公司实现了风险管理质的飞跃。该规范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行业自律:行业自律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行业建立针对重要风险类型的管理方法和机制,推动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风险管理制度:监管部门和自律组织针对风险管理薄弱业务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如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等,使证券公司进一步夯实了风险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业务的不断发展,证券公司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
